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快讯 > 上海书法爱好者年龄断层 为考试加分而学太功利

上海书法爱好者年龄断层 为考试加分而学太功利

新闻稿

上海海派书画艺术馆讯息,上海在中国书协会员中有300多人,其中50岁以上的250多人,整个队伍面临着严 峻的老龄化趋势。”“上海地区的中小学书法水准是出类拔萃的,但在考试加分完成后,很多人就不会继续在书法之路上走下去。在近日举行的一场以楷书艺术 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而展开的书法研讨会上,与会人士针对上海的书法队伍提出的年龄断层、练习目的过于功利化等现状,引起众多与会者共鸣。

少点功利,楷书没落则书法没落

书法家、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刘小晴指出,中国的楷书在隋走向成熟,唐则法度渐严,开始以书取仕,直到发展到清朝的馆阁体,数千年来,书写庄重的楷体 从来都是读书人必备的素质。书法以沉着为本,而锻炼沉着功夫的最佳方法就是从楷书入手。刘小晴直言:“楷书是书法练习的基本功。但近二三十年来, 楷书在全国书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书法展上的评委自己就不写楷书,并且还以个人的喜好作为评断参赛作品的标准。

 

书法机构的评 委在楷书上的造诣不够,态度轻视,评委水准不够,如何发展楷书?刘小晴的这番言论也得到了书法家郭舒权的赞同。楷书缘何被冷落?郭舒权分析认为,一方 面,现代人在谈论楷书时片面强调技术,仅将之作为练习书写技巧的工具是有失偏颇的;另一方面,大家对楷书的发展缺乏信心,认为楷书发展到唐朝已登峰造极, 后人再难有作为。此外,当今社会功利之风太甚,写楷书没有坐五至十年的冷板凳功夫是不可能参展的。而现代书法用于展览时,因悬挂于展厅的需求,导致篇幅小 的楷书不太流行,大楷又对写作者的要求很高,导致乏人问津。

 

上海书法家协会专家认为,当下书法界未能深刻认识到楷书兴则书法兴的历史规律。历代行草大家的楷书作品同样是一流的,楷书的没落也意 味着书法的没落,这点在历史上的晚唐、南宋都比较明显。当今书法圈一个颇为流行的观点是:行草书以篆隶为基础,所以要自成一格可以绕过楷书。这是书法界心 气不静、抄近路现状的体现。在他看来,如今,许多写草书的人才,拿不出与其草书同等高度的楷书,且多年水平停滞不前,根本原因是缺乏楷书的基础,后 继无力,又浅尝辄止、急于速成。

 

来源:解放日报

 

免费咨询
有事点这里
有事点这里
有事点这里
有事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