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快讯 > 中国山水画教学中的三大误区

中国山水画教学中的三大误区

新闻稿

 

临摹写生有误区

 
    在我国各个艺术院校的山水画教学过程中,临摹、写生、创作三个部分缺一不可。但是,重技法轻理解,重模仿轻创作的现象也一直存在。南京艺术学院的徐钢举了自己在教学中观察到的例子:在4年的学校学习中,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意境、品格都有一定的把握,因为这个过程是有老师指导的。但在毕业两三年以内,这些学生创作的中国画在笔墨、品格两方面就有很大的下滑。这就说明在本科教学中对中国画标准问题认识上不深刻。如果在临摹中仅强调技法是有偏颇的。在动手画的时候要告诉学生,这张画为什么是经典,笔墨高度在哪里。因为学生最终是要自己创作的,而不是我们教学生一辈子。要形成学生对中国画标准的理解,让学生毕业以后在自己创作中对中国画有比较高的把握。
 
    不少教师认为,现在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古人的技法,却并没有真正“读”懂画。临摹不应该是简单对着图像去描摹,临摹得像不像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从技法上升到道德层面,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用笔,画的美感在哪里?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进行临摹教学呢?把学习山水画的过程从低到高,分成了从技法、造型、审美、精神等多个层面,让学生有规律、有次序地临摹传统山水画。
 
    在临摹和创作之间,中间环节就是写生。现在写生和临摹严重脱节,更多是依赖于学生对于自然的直觉观察。
 
    在大学三年级的阶段,应该加上一种课程:把对于传统章法的研究或者对传统某种形式的研究放在写生课程里。在写生课程中,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临摹方法和喜好,在写生中间把体验表达出来,把对传统研究、章法的研究放在写生里,尽量画得像传统的经典图示,而不是自然视觉型的概念。这种状态结合反而打开了和传统视觉型和传统章法、传统空间、传统笔墨、传统审美的联系,解决了对景写生的时候容易对透视或者近大远小的限制状态。表面上是没有个体、没有感受,而实际上和前人笔性结合、意向结合有联系。学生在自我解读和笔墨探索以后,对传统和写生的理解不再是照抄的概念,会找到联系点。
 
    在创作方面,应当培养学生建立自己的语言体系,在实践创作中不断堆高、加大,把自己提升起来。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走走看看,不管是自然景物或者博物馆,人文的东西能够打开很多思路。应该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艺术语言,这样中国画才能不断发展。
 
西化东移很严重
 
    在我国,由于艺术类招生考试等方面的客观因素,素描、色彩等在艺术院校占据强势地位,中国画的教学处在一个颇为尴尬的地步。并且,国内的艺术学院经常到国外考察,想吸收一些经验,但这种吸收和借鉴又很不对味。从全国的美术教学上来看,西化东移比例很大,而中国画是在艰难地支撑。有很多学过素描、色彩的人转到中国画,造型能力很强,但是笔墨造形能力还要研究。中国画教学上很多都西化,我感觉到这方面要加强。西方的绘画是科学的、光学的,而中国绘画是意向的。
 
    地球上最美的风景,西方、中国的画家都说好,这是英雄所见略同,在艺术上其实是有共同点的,艺术上的美是一致的。但是,现在的艺考或是教学,往往只选取了一个表面。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有欣慰的地方,中国人对素描、色彩已经提高到这个水平了。以前我们对西画一点都不懂,但是整个中国对西方绘画掌握得很多。
 
近亲繁殖现象多
 
   近年来,“近亲繁殖”现象凸显。由于山水画教学的特点,教师示范较多,学生如果不加理解,“拿来主义”,往往会发生师徒绘画风格相近甚至相同的情况。现在山水画教学还是比较传统的状态,就很容易造成层层相依,近亲繁殖。作为一个教育者,要让学生通过知识、技术的训练,达到人的情感和心灵解放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学生在表达的时候是至关重要的。学院作为艺术感受力的管理机构,老师个体很容易成为艺术感受力的管理者,我们分配学生的艺术感受力,我们在指派。如何激活通过传统的学习样式,激活学生个体,因材施教,这是大家需要思考的问题。

免费咨询
有事点这里
有事点这里
有事点这里
有事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