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派书画艺术馆讯息,谈及近期最火热的艺术事件,无疑是引起争议的苏轼《功甫帖》真伪事件。这一搅动鉴定界、拍卖界和媒体圈的热点话题,从年前一直讨论到2014年元旦过后。事件的最新进展是,上海博物馆的三位研究员在新年第一天公布了两篇完整的研究报告进行回应。报告仍延续此前在媒体上发表的观点,认为此件拍品为清代“双钩廓填”摹本。对此,藏家刘益谦也相继发表第三篇个人声明,质疑这份研究成果为何由官方表态转为个人论文。记者也随后采访了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张蔚星,他个人比较支持“伪本”一说,并且认为此事引起的争议“是一件好事情”。
事件回放—
5000万《功甫帖》被指伪作
《功甫帖》是苏轼写给友人郭功甫的告别信,该作品虽仅书有“苏轼谨奉别功甫奉议”九个字。该作品是海内皆知的名帖,历代书家对其评价甚高。
2013年9月,著名收藏家 刘益谦在纽约苏富比以5000万元人民币成功拍得苏轼的《功甫帖》,并计划2014年在上海美术馆展出。但是三个月后,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的钟银兰、单 国霖、凌利中三位研究员在某报公开指出该件拍品是伪本。此事一经传播,立即引发业内的广泛关注。藏家刘益谦更是发表两篇个人声明,称上海博物馆这样的官方 组织如此关注一个私人收藏家的行为,令其“受宠若惊”,并且“仅凭与拓本的比较就得出毋庸置疑的结论让他"大开眼界",希望上海博物馆的相关学术文章能够 尽快面世,以解困惑。
最新进展—
研究报告称拍品系晚清摹本
今年1月1日,上海博物院的钟银兰、凌利中和单国霖三位研究专家针对苏轼《功甫帖》的长达1.4万余字的研究报告刊登在《中国文物报》。三位研究员认为《功甫帖》伪本钩摹自晚清鲍漱芳辑刻的《安素轩石刻》。
研究报告称此帖是“双钩廓填”的钩摹本或谓“伪本”。钩摹自晚清《安素轩石刻》的《功甫帖》墨迹本在个性特质和气韵上与苏轼真迹有很大差别,有明显的双 钩廓填痕迹。“双钩廓填”指的是将薄纸覆盖在书画原作上用墨线勾描轮廓,再用纸绢钩摹、染色。研究员认为,此件《功甫帖》拍品中,如两“奉”字共计十横的 起止,“谨”字言旁、“轼”字钩挑等,显得单薄枯梗,用笔以偏锋为主,失却苏书凝重饱满、沉着稳健特质。并且,原本属于石刻拓本中非人工自然书写而产生的 石花、斑点、圭角、棱角状,以及石刻中不甚自然的牵丝、飞白、散毫、枯笔等运笔与笔触,均出现在此件《功甫帖》中。
就在上博研究报告发布的第二天,藏家刘益谦便发表了第三篇个人声明,文中质疑在千呼万唤之后,上博为何由官方表态转变为个人论文,“而且是观点不尽相同、内容相互矛盾的两篇文章”,并且,表示在期待纽约苏富比方面的学术论证,他自己也会根据各方意见来评判。
南京专家意见—
“有争议是好事情”
上博<